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資訊組織心得與筆記 2013年11月20日星期三


心得

    今天是發上一周期中考試考卷的日子,我看到自己的成績的時候真的是緊張了好幾下。然後老師解說這堂課考試的打分方式,也就是1234510分的意義;其中的1分指的是只有背,純應付的答案,我自己也拿到了兩、三個1分,我經過這次考試之後會更加注意,盡量不用死背的方法讀書。

    這種評分方式在歐洲比較盛行,與美國的AF比較不一樣,雖然我第一次看到且還沒習慣,但我覺得這樣也不錯。與其在意成績,比較計較那一、兩分,還不如問問自己到底懂多少,而且每個題目分開討論,也較能找出自己不會的地方。

    考卷說明完之後就開始上課了,這節課教的是國際書目著錄標準 總則,由於這個也是著錄標準,他的著錄項和中國編目規則第三版是一樣的,所以以前學的現在都還可以用,並不是從頭學起。

 

筆記

國際書目著錄標準細目和中國編目規則第三版一樣,以前學的都可以用上來。

 

國際書目著錄標準(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iographic Descriptions)的源起是1969 年。

國際圖書館學會聯盟的編目委員會(IFLA Committee on Cataloguing), 後來改名為常務委員會編目組(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IFLA Section on Cataloguing, 今名為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IFLA Cataloguing Section), 巴黎召開國際編目專家會議(International Meeting of Cataloguing Experts), 建議起草標準。

目的:規範書目著錄的形式及內容

 

IFLA成立ISBD修訂委員會, 1981年正式規畫, 定期審視及修訂圖書、連續性出版品、靜畫資料及非書資料ISBD

三個主要目標:

(1)協調各ISBD, 增加其一致性

(2)改進例子

(3)加強對非羅馬語系的編目員的支持

當年的短期目標是:

(a)檢視等號的使用方法

(b)考慮國際音樂圖書館員學會對ISBD(NBM)的需求

 

ISBD主要的目標是明定全球相容的敘述書目記錄, 幫助國家書目機構在國際間互相交換書目記錄。

藉由規範著錄的細目、順序、標點符號, 期望達成三個目標:

a)不同來源的書目資料, 得以互相交換, 甲國的書目資料可以輕易的被乙國的圖書館接受

b)跨越語文障礙, 即使不認識該語文, 仍可識得其記錄的內容

c)協助轉換傳統形式的書目記錄為電子形式的書目記錄。

 

除了第一項的第一個細目外, 每個細目之前需有規定的標點符號, 或整個細目必須置於規定的標點符號之內。

規定的標點符號前後均需空一格, 逗點(,)及圓點(.)祗需於後方空一格

空格是標點符號的一部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